阿氏燕兽(Yanoconodon allini)复原图
热河生物群是中生代后期亚洲古陆上形成的一个淡水生物群。对它的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该生物群包括大植物、孢粉、轮藻、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类、昆虫、鲎虫、蜘蛛、虾、鱼类、两栖类、恐龙、鳄、龟鳖类、鸟类和原始哺乳动物。上个世纪末期由于辽西早期鸟类、长毛恐龙、原始哺乳动物和早期被子植物等化石的发现,使得探讨鸟类和被子植物的起源、兽类的早期演化成为可能,因此热河生物群成为世界古生物学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也使辽西地区成为世界级的古生物化石宝库。
一个由美国匹兹堡自然历史博物馆罗哲西代馆长兼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生物研究所陈丕基研究员、李罡副研究员和南京大学研究生陈萌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在河北省丰宁地区下白垩统地层中发现了一件早期哺乳动物化石—阿氏燕兽(Yanoconodon allini),距今一亿两千多万年。化石体长15厘米,体重30克左右,属于真三尖齿兽。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中耳骨骼通过骨化的麦氏软骨连接到下颚骨上。这一重大发现首次为Allin博士提出的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模式提供了中间环节的化石证据。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 “Article” 栏目。
科学家研究现生的单孔类和真兽类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发现中耳的发育经过两个过程。首先通过麦氏软骨的侧向弯曲使得与之相连的中耳骨骼同下颚骨分离,然后在成年前通过对麦氏软骨的吸收,使得中耳骨骼失去与下颚骨的连接。因此科学家推测哺乳动物的中耳的演化也必定经过了上述两个过程,并且期盼找到这种演化中间环节的化石记录,也就是中耳骨已经与下颚骨分离,但是中耳骨前部通过骨化的麦氏软骨与下颚骨相连的化石记录。目前在河北省丰宁地区发现的燕兽证实了科学家上述预测。